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36节(1 / 2)





  “……”王九郎卡壳了,这和他想象的以琴会友场景不一样啊,才反应过来的确四周无人,“你说什么。”

  “那她有没有停下来?”王九郎试图再自我挣扎安慰一下,说不定人家是有要事,所以遗憾不能听完他的琴音就先走了。

  奴仆看着他黑沉沉的脸色,终究是不敢说谎,“……没有。”

  王九郎:“……”

  比起一较琴艺高低胜负,更让人挫败的是,他焚香沐浴精心准备甚至超常发挥地弹奏一曲,而对方停也未停地便走过去了,这般无视,无疑是对他的最大羞辱。

  羞愤不甘等种种情绪交织之下,王九郎竟往无涯书院追了过去,心中满是意气,想要问一问那位传闻中的辛小姐,他的琴音难道就那般不堪入耳么。

  也不知道王九郎是不是心情激动之下,连骑马的速度都快得吓人,竟生生在无涯书院外赶上了辛氏的马车。

  车驾停在书院门口,一如雪凝霜的手掀起帘子,亦露出一双明亮的眸子,清澈沉静如水,仿佛能照见万物。

  王九郎对上她的目光,脑袋“懵”的一声,人也是僵住了,这位就是传闻中的辛小姐。

  他白皙如玉的脸庞,以一种清晰可见的速度,“唰”的红了个彻底。

  阿洛探身走出车厢,眉目清淡,看向他问道,“你是谁?”

  因骑马赶来显得样子十分狼狈,声音也随胸腔中咯噔直跳的心,变得磕磕绊绊起来了,“在――在下王九郎。”

  阿洛倒听说过琅琊王氏有个王九郎,看年纪样貌也许就是眼前人,秉着世家虚伪的交往礼仪,阿洛态度还算友好地问了一下,“那你是有何事?”

  “我……琴艺不错,可不可以进书院?”王九郎脑子空白也不知道自己怎么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第44章 齐人之福(第一更)

  当晚王九郎的所有资料包括今日做过的事都出现在了阿洛的书房桌案上。

  那路过的琴声,阿洛坐在车驾里是听到了,但压根就没在意。现在再回想起来,以原身自带的鉴赏水平来看,也称得上顶尖一流了。

  书院若想要长久经营下去,对于人才的需求那自然是多多益善。

  一个无偿教授琴艺,而且水平的确过人的先生,为什么不收呢?当然王九郎要是资料上带着他那一身的洁癖毛病脾气进书院,阿洛会毫不犹豫地把他扔出书院,再换个好琴师的。

  阿洛并没有在书院里担任哪门课程的先生,哪怕如今她已是成名的琴艺书法乃至医道的大家。但众人也都知道她会是下一任院长,且都是敬佩得心服口服。

  安玄公年高德劭,坐镇书院偶偶讲一讲学还行,再多操持些事务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幸好还有他的孙女辛盈辛小姐主持。

  哪怕外面有些拿辛盈是女子的事来说,但明显也没什么用,且不说辛盈是安玄公的孙女,自带一层光环免去许多尖酸刻薄的指点言论,另外无涯书院和藏书楼的建立也证明了她足以傲视群雄的才能。

  甚至她还能将楼观道传人苏雾,世家王九郎这两位请入书院担任授课先生,令众人无不惊异佩服。

  同时,众人也对书院和藏书楼能长久的经营维持下去更有信心了。

  ——

  若说苏雾入书院,是楼观道的要求还赋予了他重要任务。那么王九郎的决定,则是真的惊掉了亲朋好友所有认识他的人一地眼球。

  连他亲爹收到消息都忍不住怀疑自己的耳朵,是不是听错了。

  就王九郎这素来洒脱不羁爱自由的性子,居然有朝一日会愿意进书院当先生教书育人,还要受无涯书院那上千条规矩的束缚。

  唯有与他同来的好友,知道他是见了辛家小姐一面就改了主意,不由得笑着打趣他道,“原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王九郎强撑着不承认,只道,“不过是想请教琴艺罢了。”

  好友笑笑不再挤兑他,更没有拿他当初回绝王家意欲将他推出去与辛小姐相亲一事,提起来挤兑他。错失了机缘的酸苦反正自己心里清楚。如今再有什么心思怕是难了,连他最引以为傲的琴艺也被辛小姐比了下去。

  好友忍不住为他在心里默哀了一番。

  再说回来,无涯书院一开学后,最先在江南本地大大扬名了一把的,就是书院中制定的极为严苛自律的规矩。

  仅仅不到半月的工夫,书院就因为严重触犯院规开除了数名新进学子。此外还有几位出身高门大族的子弟不堪忍受书院清苦艰辛,愤而退学。

  如今书院就仅存六十五位学子了。

  那些或主动或被动退学的学子背后的家族没少闹腾,非议书院规矩太过严苛,甚至软硬兼施想要动用一些势力关系想让书院开个方便之门照顾些,好让人重新入学。

  奈何来硬的,不说书院背靠安玄公和辛氏,连本朝被皇家供奉的楼观道也拉到了书院一边,可以说后台相当雄厚。

  而来软的就是走各种各样的人脉,连安玄公的那些好友都找了,有姻亲关系的,合作关系的。

  然而到了安玄公这个地位,早已可以无视这些虚情假意的东西了,而且书院管理早已交给了阿盈,她所定下的规矩,安玄公也不会去破坏。

  于是书院方面对此无动于衷,冷漠拒绝。然后又加了一条规矩,无涯书院每年只有一次入学试,且宁缺无滥,哪怕有缺口也不对外额外招收学生。

  这令想将趁机将家中子弟塞进去的家族心也凉凉了。

  而事实上闹出来的反对声音也没多大,别忘了在这个世道,知识何其可贵。对于那些金马玉堂出身豪富的人家,读书的机会唾手可得,但对天下近九成的学子来说,求学漫漫难如上青天。

  寻常学子想在乡野之地连寻个好先生都不容易,更别说是无涯书院这等有着众多大儒名士良师教导,拥有丰富典籍藏书资材雄厚的地方了。

  院规再多再严苛又如何,也多的是人削尖了脑袋也想要进去。

  因第一次招生,天下各地的学子很多还来不及赶上,加上条件优渥名门出身的学子,学习基础也打得更好些,论才学普遍更具优势。以至于最后于进入书院的学生,寒门学子仅占了三成。

  这也是为何初入学便敢闹出这般幺蛾子。

  那些出身显贵的学子一方面自视天资聪颖才华过人能通过严格的入学试,一方面不屑与寒门子弟来往,自己所在的群体圈子人多势众,一不小心就飘了起来,连院规都不怎么放在眼里了。